田傲云2022-01-17 10:23:57來源:中國房地產網
??本期嘉賓:張杰
??全國工程勘察大師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張杰是一位長期從事城市與村鎮遺產保護、更新與可持續發展、城市特色營造等領域的設計大師,他在20世紀90年代與北京市文物局、東城區規劃局合作所做的“國子監地區保護規劃”探索的理論與方法,對后來我國保護區保護治理的規劃編制方法產生了重大影響,他認為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
??你或許看見過他,在北京的胡同里,在某個歷史老城里,正拿著相機在拍照;也可能是在街邊的人行道上,一邊散步,一邊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他是張杰,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也是國內城市更新領域頗有建樹的城市規劃師,長期關注歷史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文化傳承。
??張杰早年留學英國,在那里他近距離接觸到現代建筑,經過多年的研究,他提出了城市建設來源于生活,要與人的生活緊密相連的理念。
??在他眼里,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與風貌特色,而他要做的是挖掘這些歷史風貌,找到城市的發展邏輯?!皩v史風貌的挖掘非常關鍵,它會使我們的環境更有神采,生活變得更有趣。今天,如果我們能用現代的方式對城市歷史風貌有一個不同的呈現,將是對生活的一種豐富,對歷史的一種尊重?!?/p>
??這些年,他總是在閑暇時閱讀和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在他看來,這些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年少時缺失了的現在得補回來;他還會在這些書里尋找中國建筑的歷史文化根基。
??對于老城區規劃,他總結了兩個要點:一是挖掘城市本身的歷史文化風貌,二是重視人與城市間的交互作用。
??2022年1月,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了張杰,他說,“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p>
??城市建設與人
??1985年,張杰從天津大學建筑學專業本科畢業,讀研時得到了公派去英國讀博士的機會,他告訴記者,英國求學的這段經歷對他產生了極大影響。
??“那時,天津租界有很多建筑,也有傳統建筑文化的環境,但整體來看國內現代建筑環境還是比較簡單的,而且從建筑學的角度看也比較困乏,所以當時大學期間,我們會看很多國外的建筑雜志?!蓖ㄟ^這樣的學習,張杰形成了一些自己對建筑的初步認識。
??然而到了國外,在以一個使用者的身份與廣泛的現代建筑與城市接觸之后,張杰發現他的喜好或方向發生了改變,他的建筑觀、城市觀幾乎被顛覆。
??“我真切地意識到城市和建筑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們可以使你感覺到愉快、緊張甚至恐懼”。有了深切的生活感受后,張杰開始思考什么是好的建筑和城市,并開始對現代建筑所傳達的觀念和理論進行反思。
??“現代建筑運動雖然是以科學與技術為動力的,但一開始很多前衛的建筑師所崇尚的是代表理性的宮殿、廟宇這一類型宗教建筑,很少研究人關注在西方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豐富的民居對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為核心建筑環境的研究就更是鳳毛麟角?!睆埥苷f,以帕特農神廟舉例,它是給神建的,如果城市里只有這一種建筑,那么建筑的目的是什么?這種建筑既不能解決普通老百姓的居住問題,也不能解決店鋪的生意之需。
??盡管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建筑理論界已經意識到這一缺陷,也提出了關于回歸城市的思考,但它們對于多數建筑學教育以及建筑師價值觀的影響非常薄弱。
??“上世紀70年代西方當代建筑理論界還提出了建筑有不同的類型的認識,這對我啟發很大,為我開啟了一個更科學、更人文地認識人類建筑環境的本質的大門。在我國,兩千年前的《周禮·考工記》就有不同級別的城邑、建筑的相應規定,應該是建筑類型制度化或理論最早的建樹?!睆埥苷f,建筑類型學的科學性在于它承認了建筑體系的多樣性,并賦予不同建筑類型在城市中的不同角色。
??張杰表示,一個城市里不會全都是宮殿和廟宇,以北京為例,有很多廟宇,但圍繞著廟宇的是更多的居住功能的四合院,還有專門的商業、會館建筑等,它們都是不同的建筑類型。從歷史的發展看,隨著時代不同,傳統的建筑類型也變得越來越豐富,這些不同類型的建筑的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反映,也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演變。
??“依我看來,現代主義把所有建筑都當作紀念性的空間來塑造它對城市的打擊是致命的?!?/p>
??此后,張杰開始不斷思考如何創造一個更有生活感或者生活情景的環境。
??“創造一個更有生活情景的環境的前提是,要有多種類型的建筑,按照一定的規律結構組合在一起。這些建筑結合在一起后會發現有的建筑更吸引人,吸引人的可能是它和人的互動比較多,也就是我們講的宜人性,如步行商業街;當然也有的環境不那么吸引人,如由于運輸和供貨的背街等。,”在英國讀博士時,張杰作為一個建筑專業學生,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實實在在的生活后,他得到了這樣的觀察結論。
??不要簡單照搬西方城市保護理論
??“國子監、雍和宮、鼓樓大街、南鑼鼓巷、景山后街、白馬寺……沒有太多事情時,我就帶著學生拿著相機看著感興趣就進去了?!?0世紀90年代初,歸國后的張杰帶著學生跑遍了北京的四合院。
??“我為什么會喜歡中國傳統的城市,因為這些城市具備我從抽象的專業認識到的價值和主觀、本能地接受的豐富的信息?;貒蟮那?0年,我基本上都在研究北京及國內其他歷史城市的保護工作?!睆埥軓娬{,對于歷史城市的興趣并不僅僅是處于保護,而是喜愛這些城市,因為它們體現出人的價值,是在為人服務,不僅僅是為資本或技術載體。
??2002年,張杰開始從一位純粹的學者走向實踐,憑借此前積累,他帶領團隊和學生介入了多個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工作,腳步遍布全國。
??“南京外秦淮河整治”是他的第一個項目。
??張杰介紹,當時在城市大規模改造的背景下,國內很多城市都在搞大型城市綠化建設,“比如做大草坪、大綠地,多是西方化的景觀觀念的映射,這顯然和中國傳統城市文化相悖。所以,秦淮河治理不能僅僅停留在改善水質、建設綠地層面,必須考慮中國城市特色的傳承。由于中國社會經濟的現實,我們也不能將以歐洲背景和經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市保護理論直接搬到中國”。這也是張杰介入歷史城市保護更新項目一直堅持的想法。
??張杰說,像秦淮河這樣的長達12公里的整治大工程全世界也不多見?!爱敃r的秦淮河沿岸環境很差,污水橫流,兩岸棚戶延綿,成為人們不愿看到的傷心之河。。我們規劃設計時考慮到了明代的城墻和秦淮河水的綜合效果,既保證了河堤的防洪功能,也考慮到了沿河的景觀效果?!?/p>
??經過治理的秦淮河恢復的往日風光,成為老城與河西新區的之間的活力紐帶。當張杰再次來到南京看到面貌全新的外秦淮時,他十分感慨地說,“秦淮河整治工程讓我們看到了遺產與生態保護的力量!”
??2007年,張杰又參加了濟南市啟動大明湖景區東擴項目,但此前提出的相關規劃設計沒有得到張杰的認可。
??“大明湖改造為什么要加入流行的西洋元素,這和泉城濟南的城市文化有什么關系?為什么不能把它作為一個歷史景觀來傳承并發揚光大?”張杰認為,大明湖作為我國起源于北宋時期的北方大型公共園林,其精髓在于“山、泉、城、湖、河”一體的文化景觀特色。如果按照此前的設計方案,大明湖所承載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將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當時大明湖東南岸還有很多老街區、建筑正在被拆除,為了保留擴建區域的老建筑,我要求不要再拆了,我認為要尊重大明湖的歷史,原來的岸線最好不隨便改變,因為它的每一曲、每一折都是在歷史中被設計出的,都有對景。于是我在東南方單獨設計了一個景區,用水渠、橋梁等將它們勾連在一起,這樣及完整保護了老的大明湖的歷史格局,又在新區承繼了園林傳統,而不是一味引趕時髦,抄襲洋東西?!睆埥苷f。
??此外,為了將傳統的大明湖融入城市,滿足現代生活需要,張杰在做設計時還特別關注理水的方式、公共開放的尺度處理等。
??大明湖項目給張杰帶來了新的體會和認識,在之后的很多歷史街區保護更新項目中,或與傳統相關的城市更新、保護項目中,他都會思考如何繼承傳統城市的開放空間和景觀。
??張杰以北京胡同舉例,“現在北京胡同推行一院一樹,這就很好,不能老是搞草坪。按照北京的老城的傳統風貌,基本上兩三個院子就有一棵樹,這就是傳承景觀要素和城市風貌結合的樣板?!?/p>
??在張杰看來,一個城市的文化傳承有很多豐富的元素,也有它自身的內在邏輯。
??恢復城市的原始邏輯
??2006年,張杰開始介入舊城保護與更新的實施項目,第一個項目是福州的三坊七巷。
??“這個項目非常好地體現了中國傳承下來的工匠精神,工程涉及了很多工藝的挖掘與修復,比如彩畫、彩繪、灰塑等。工程中還要深入挖掘這些磚木工藝的歷史價值等?!睆埥苷f。
??三坊七巷項目主體完成后,福州多了一張城市名片,也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社會、文化與經濟效益。張杰告訴記者,“這個項完成前,很少有人會去福州城里旅游,一般都是從福州轉乘到武夷山或土樓去看看;三坊七巷完成后,很多人去福州首先就會去三坊七巷?!?/p>
??三坊七巷成為福州新的旅游目的地后,張杰開始思考,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在現在的社會生活水平下,社會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樣的建筑、街區可以成為城市文化的名片,帶動城市的發展。
??歷史街區保護與環境的提升后,一般需要幾年的運營才能形成真正的氛圍。三坊七巷之后,開始有更多的城市找到張杰,“參與了幾個項目后,我又開始琢磨運營方面的事情,街區硬件完成后,地方上對于它的業態應如何細化管理,比如商業的種類、數量等等都是我們非常重視的事,包括當地政府和老百姓對此也很重視,不希望修繕后的街區死氣沉沉?!?/p>
??2011年,景德鎮老舊工業區的更新項目啟動;次年,張杰開始進行陶瓷博物館等設計,同時和甲方討論業態問題,其中就包括后期的運營與管控方面。
??提到景德鎮就離不開瓷器,他認為景德鎮不但要保護傳統的瓷器業遺產,而且要重視現代陶瓷業留下的晚近的遺產,它們我國陶瓷產業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比以房地產為主的大拆大建,張杰更希望在以保護利用這些工廠的基礎上恢復城市的原始邏輯—為人而建,為人而存在,“這樣城市才會既有文化又生活?!?/p>
??張杰介紹,景德鎮改造完成后,一期的陶溪川文創園區十分吸引人,“我們的更新策略是把工業時代造成的一些排斥人的部分進行適度調整,使之成為具有親和力的街區。比如工廠建筑以前是冷冰冰的界面,現在沿街開了店鋪,促進了更多活躍的日?;顒?,使廠區變得具有開放性”
??張杰說,他在做城市設計時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促進城市與人間的可交互狀態。
??什么是可交互狀態,張杰以城市中的博物館舉例,“博物館確實會吸引很多人進入到其內部進行觀摩,但由于絕大多數博物館的功能是內向性的,所以其外表一般是封閉的,所以人們僅限于被動地去欣賞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其周圍沒有鼓勵人們活動的環境。這樣的設計只能說遵循了博物館功能的自身邏輯,但對城市并不友好。如果我設計,我寧愿損失博物館看起來很酷的形象,在其外立面適當的地方安排餐館、酒吧、商店等功能,通過這些鼓勵人使用的城市功能,在博物館的內部功能與城市之間建立起一種可交互的界面或地帶,因為建筑需要和人交流,它必須世俗化?!?/p>
??張杰對記者表示,在一個城市更新的時代,需要確立一種不能只靠視覺的美學的邏輯,還要考慮城市的閱讀邏輯。任何城市都是不同時代演替而成的,豐富的歷史疊加層的片段,只能通過講故事、系統閱讀才能體會和認識。
??研究了30多年歷史文化名城的張杰也遇到過困難?!坝袝r是專業上的問題,有時是資金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能會波及原先的設計規劃?!?/p>
??張杰說,做實際工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有時需要和各方斗智斗勇,也有拍桌子的時候,“溝溝坎坎很正常?!?/p>
??怎么克服?張杰用四個字概況:天下為公,“你所做的事情是站在社會的角度,就可以調動各方的資源去克服這些困難?!?/p>
??對 話
??中國房地產報:從2016年全國兩會到“十四五”規劃,“工匠精神”被屢次提及,您對國家屢次提及“工匠精神”怎么理解的?
??張杰:“工匠精神”被屢次提及,反映了我國正步入高水平發展階段,也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
??我認為可以把“工匠”拆開來看,“工”可以理解為工具、工藝或者做工;“匠”則包括構思或設計內容的謀劃,那么工匠精神就是除了在制作過程有一系列的標準和程序外,在此之前還需要有一系列的概念和設計,比如想要做成什么樣子以及如何來解決復雜的問題等等。
??另外,“工匠”也并不一定狹義的指一個人,也可以是組織。一個大型項目需要成百上千人花費數年完成,大型項目的組織也應該是工匠精神的一部分。
??中國房地產報:此前,社會中有一種聲音認為,我們歷史上的“工匠精神”已逐漸被漠視甚至在某些領域消失,對此您怎么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張杰:這一問題根源并非中國獨有。對于中國來說,由于過去三四十年發展十分迅速,導致我們存在很多現實問題和困境,也很難解決一些發展中的根本問題。從歷史角度看,計劃經濟時,比如瓦工都會有級別,每一道工序都有特殊的工具來做;現在技術工人嚴重缺失,加上趕工期,導致很多倉促完成的工程很粗糙,這其實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中國房地產報:在城市規劃方面有什么想對同行說的話?
??張杰:過往,我們大多解決問題的是宏觀層面的,是以俯瞰的視角在觀察城市,造就了很多沒有人氣、缺乏生活感的、服務于汽車的、被分裂的城市?,F在正在推進城市更新,我們需要結合宏觀、微觀與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生活思考城市,做好接地氣的城市建設。